面神經麻痹(facial nerve palsy)俗稱面癱,是由第七腦神經(Cranial nerve) 受損或發炎, 造成病側面部肌肉癱瘓和口眼歪斜的一種急性神經疾病,確切病因至今未明,一般相信是由寒冷和涼風的刺激,以及精神創傷等引致血管痙攣使局部缺血,或因狹窄骨管中的面神經出現水腫,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性免疫反應所引致。
其他面神經麻痹成因有: 中樞性面癱 - 中風後控制面部的區域受損 損傷性面癱 - 顱底骨折、乳突或面部手術損傷所致 腫瘤性面癱 - 聽神經纖維瘤最常引起周圍性面癱
面神經麻痹的病徵 面部肌肉的隨意運動障礙:
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師會為受面神經麻痹困擾的病者提供專業評估,找出個別病者面神經麻痹類型加以治癒。 針灸 透過肌肉及穴位的刺激, 促進麻痺肌肉之控制及放鬆緊張的肌肉。 超聲波治療 消除局部的炎症及使水腫再吸收得更快。 面部肌肉運動及訓練 使缺乏力量的個別肌肉回復正常。 起病後約1周內可能出現短暫的惡化期,並不用擔心,本病約70%-80%病人經治療後,面神經及面部肌肉功能會完全恢復, 病發後肌力達2級以上的預後較完全性面癱者好。 約15%-20%病人不能完全恢復功能,其中部分病人遺留有面肌抽搐後遺症,若有面肌抽搐時則較難醫治。